2025-08-07
36
北极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敏感区与生态多样性关键区,其环境变化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现具有深远影响。最新研究显示,北极气温每十年升高 0.68 摄氏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由此引发的海冰消融、物种栖息地改变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切。在此背景下,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管理学院统筹组织的2024 年北极可持续生态科学考察活动于2024年8月顺利开展,为深化极地生态认知与全球气候治理协作提供了关键支撑。
此次考察严格遵循《斯瓦尔巴条约》及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规范,聚焦北极特有生态系统,通过系统性观测与研究,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实证依据。考察路线覆盖北极核心区域,从挪威朗伊尔城启程,经新奥尔松国际科考区至北纬 80 度以北海域,全程实施标准化数据采集与分析流程,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且全程贯穿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在朗伊尔城阶段,团队将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作为重要调研对象。深入分析极地低温环境在生物资源可持续保存方面的独特科学价值,为 SDG15(陆地生物)目标的极地实施方案积累实地资料。进入新奥尔松科考区后,针对北极特有物种,队员们对北极熊活动轨迹、海象栖息地变化及海鸟种群动态进行系统追踪,通过持续观测发现,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冰减少已对这些物种的觅食与繁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在北冰洋北纬 81° 东经 12° 附近,队员们观测到北极熊、海象、海鸟等典型极地生物,系统记录了北极生物多样性特征,直观感受极地生态系统的生机与脆弱。
在北纬 80 度以北的高纬度海域,考察队克服冰区作业的重重困难,顶着极端天气,进行观测与记录,期间发现夏季北极表层海水温度较历史同期升高的异常现象。此外,考察队对摩纳哥冰川崩解进行了全程现场观测,摩纳哥冰川崩塌形成的大量浮冰,以及冰川融水形成的瀑布群,均成为北极生态变化的直接证据,这些现象进一步凸显了开展可持续生态研究的紧迫性,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变化规律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考察期间,团队创新实施 “科学 - 教育 - 治理” 融合机制,让考察过程兼具科研与科普价值。每日固定时段举办 SDGs 专题研讨,深入解读极地治理框架及相关国际规则,促进队员对全球极地治理体系的理解,从多元视角丰富对北极生态保护的认知。返程途中,考察队在挪威奥斯陆开展了延伸交流。作为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地,这座城市所承载的和平发展理念,与极地生态保护的全球责任形成呼应,强化了 “保护北极即守护人类共同未来” 的共识。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管理学院首席代表柳云虎先生在总结中强调,本次考察通过严谨规范的过程实施,为北极生态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地资料,跨国协作模式在考察过程中得到充分实践与检验,为后续极地科考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协作范例。